中国网北京10月18日讯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在京举行。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实施十年来,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设成果丰硕,而中国高铁走出去无疑是“一带一路”合作中最亮眼的项目之一。
10月17日,中车长客与塞尔维亚正式签署了塞尔维亚高速动车组车辆采购商务合同,一次性出口20辆高速动车,这是中国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是真正的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重大突破。这20辆高速动车组将用于匈塞铁路运营,铁路机车的运行时间将由8小时缩短到2小时。同日,G1137次动车组列车从印尼雅加达哈利姆车站开出,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两地最快46分钟可达,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此外,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已于2021年12月3日顺利开通运营。一年多来,中国国内25个省(区、市)相继开行了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货物运输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老铁路国际客运列车也于今年4月开通。截至今年8月,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超2000万人次,运输货物2300多万吨。
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即使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中国制造在世界上越来越被认可和追捧,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印尼网络达人拍摄的乘坐雅万高铁视频,自豪之情溢出屏幕,跟帖的网民也感到非常很兴奋和幸福。
“一带一路”走进第二个十年,中国高铁走出去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谋划推进走出去,要注意做好几个方面。一是统筹兼顾。高铁走出去,既要算经济帐,更要算政治账。走出去实施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没有利润的项目,注定不能长远持续发展。而且,高铁是高技术工业产品,得体现出高附加值,切忌为了拿项目低价竞争,干赔本的买卖。二是要系统推进。高铁走出去,表面看是高速列车,实际包括线路基建、信号控制、运行管理、服务保障各个方面,输出的不光是产品,还有技术标准、技术路线,而且高铁建设动辄需要几十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对于发展中国家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此外,目前全世界高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以上种种,都要求把高铁走出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谋划推进,需要国家外交层面的强力支持。同时,在政府贷款、金融支持等方面需要有一揽子解决方案,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三是要合作共赢。高铁走出去不是单向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输出,要走出去、留得下、用得好,对输入方要有技术输出、产业输出,帮助沿线国家提升技术、增加就业、带动发展,在合作中共同做大市场、提升消费能力,从而促进更多的产品走出去。(梁虹)